每日詩詞-月夜忆舍弟

上篇小觅分享的是诗仙李白的《清平调(三首)》中的其一,从这首诗中我们了解到了李白作为诗仙的文采斐然;
而与李白齐名、并称“李杜”的诗圣杜甫的诗文又怎能不去了解了解呢?
今日小觅分享:
月夜忆舍弟
—唐•杜甫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
—【译文】
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,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。
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,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。
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,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。
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,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。

—【注释】
舍弟:谦称自己的弟弟。
戍鼓:戍楼上的更鼓。戍,驻防。
断人行:指鼓声响起后,就开始宵禁。
边秋:一作“秋边”,秋天的边地,边塞的秋天。
露从今夜白:指在气节“白露”的一个夜晚。
长:一直,老是。达:到。
况乃:何况是。
未休兵:战争还没有结束。

唐朝的大诗人中,写人情写得最好的,首推诗圣杜甫。李白是谪仙人,是诗仙,高高在上,眼中不大容易看到他人;
但杜甫不一样,杜甫是一个真正的儒家。儒家关注人伦,先要建立一个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的模范家庭,再推己及人,建立一个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的良好社会。
这样的人伦关系,对于杜甫来说,即是理想,也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。所以杜甫的诗写得特别的赤诚。

上学时的小觅在学到这首诗时,还不懂杜甫这首诗中的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一句所蕴含的情感,只是觉得这句话特别朗朗上口、深入人心。
如今再回头赏析这首诗时,倒有些理解这首诗中的情感了。
而杜甫在写这首诗时,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。安禄山、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,攻陷汴州,西进洛阳,山东、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。
而当时,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,由于战事阻隔,音信不通,才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