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书有感二首(其一)

朱熹身为理学大师,今日小觅分享的这首由他所写的《观书有感二首》(其一),非常典型的体现了宋诗说理的特点。
今日小觅分享:
观书有感二首(其一)
—宋•朱熹
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
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?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。


鉴:指像鉴(镜子)一样可以照人。
“天光”句: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,不停地变动,犹如人在徘徊。
徘徊:来回移动。
为:因为。
渠:它,第三人称代词,这里指方塘之水。
那得:怎么会。
清如许:这样清澈。
如:如此,这样。
清:清澈。
源头活水: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,从而不断积累,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、运用和探索,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,就像水的源头一样。

据说庆元二年,朱熹曾来到江西南城一带,因应上塘蛤蟆窝村吴氏兄弟之邀,到该村讲学,还在该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《观书有感二首》。
据说朱熹离开之后,村民就将原来的村名改为了源头村,在民国时期更设了活水乡,以此纪念这件事情。
而朱熹的治学之道也从中展现,那么为什么治学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呢?
他自己也问了“问渠哪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原来是指源头活水,才是治学之道的根本,也是读书之法的根本。